厂商的途径扁平化,商家设置重心下沉,大商家被砍成小商家,甚至原来大商家下属的二三级分销商,也被厂商直接进步成与原来大商家平起平坐的一级商家了,你还别不服气,不同意的就干脆叫你出局。
作为原来的大商家,心理自然不爽,也有声讨厂商不讲道义,不考虑以前商家开创市场时的艰辛付出等等,其实,在商业范围,千万不要怎么说情意感情之类中看不中用的东西,所谓的厂家以前的合作历史,甚至是商家老板与厂商高层的私人关系之类,其实也值不了几个钱。
作为商家,把一些最为根本的东西还是要看了解,要透过表象看本质,比如这个厂商途径扁平化,砍掉目前的大商家,其根源是什么?如何才能在根本上保障自己不被厂商所抛弃。
第一,大家来明确一个问题,厂商为何需要商家,从本质上来讲,就是本钱原因,在商业范围,根本没有技术难点,所有问题的核心,其实都是本钱的问题,商业范围的技术研究,核心都是怎么样用更低本钱达成目的。如果是不考虑本钱原因,所有问题都将不是问题,厂商之所以找商家,不是厂商自己不会做市场,而是自己做的本钱太高,与商家的合作,其实就是借用他们的资金,团队,公司平台,社会资源,销售互联网等等软硬件资源,减少厂商自己的运营本钱和经营风险,提高市场运作与销售工作的效率,此为本质所在。
厂家之间的合作关系,早期是以商品为核心,以商品销售所带来的价值作为双方的合作纽带,利益形式单一,合作模式简单,厂商重视的是商家的销售能力,商家重视的是厂商的商品,品牌和市场投入,厂家之间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着卖货进行的,双方的具体对接也主要集中在战术层面,甚至双方的矛盾也多集中在利益分配的方面。
但,伴随外部市场格局的变化,真正的市场经济开始到来(这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四个字商品多了),从赚钱年代已经进步到抢钱年代,绝大部分的行业开始出现商品总量饱和,同时,商品本身的同质化趋势愈加紧急,甚至连品牌也开始出现同质化,并且,伴随传媒业的飞速进步,新生品牌的塑造速度愈加快,品牌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渐渐开始丧失,客户对品牌的关注度开始偏向于专业细分,购买便利性和服务原因,同时也致使了买家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持续降低。
同时,厂家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,第一就是对出色商家的争夺,出色的商家一直少数,厂商从早先的市场占有率,开始延伸到出色商家占有率,出色商家已经成为厂商目前和将来进步的要紧资源之一,当然,这里也存在两个问题:
一是因为海量厂商对出色商家的争夺,厂商之间互相有的攀比,对商家甚至有的娇生惯养。同时,商家自己也开始对比各厂商的政策投入,甚至开始借助各厂商之间的投入差异,不断鼓动厂商的增加投入,这也就是在增加厂商的经营本钱,若顺着这条道跑下去,势必致使厂商的商家合作和管理本钱愈加高,这与厂商与商家合作的本质(节省本钱)就开始出现偏离了,当合作本钱高到一定量的时候,也是厂商考虑是否要更换商家,或是自己做直营的时候了。
第二点,厂商出于自己的进步策略考虑,对商家的匹配度需要愈加高,不再简单的重视商家的规模实力与销售能力,而且开始关注商家自己的进步方向,规划部署,后台管理近况,其自己的市场投入意识和能力,特别是厂家能否在策略层面对接,能否达成厂家之间的多部门多系统的对接,能否跟的上厂商的进步速度,是不是能对接厂商的市场建设目的,是不是能胜任厂商对市场营业额的新需要等等。厂商最后要的,是一群适合厂商的商家群体,当然,这个适合的规范,更不是固定的,厂商会依据市场环境和自己进步规划而进行调整的,当然,在每次新的规范出来后,就会对目前的商家进行一些全方位的筛选,符合的留下来,不符合的,大砍小,或是直接干掉。不可以由于某些不合格的商家,挡住厂商进步的道路。
第三,厂商之所敢砍掉商家,想来也是算过账的,一是经济账,二是安全账,经济账前面已经说过了,商家目前与厂商在合作效率,管理本钱,营业额回报,市场建设等方面,已经不再符合厂商的新标准,致使合作本钱相对增加,厂商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,自然得要动手砍掉商家。另外一种是安全帐,这商家想来更不是豆腐做的,有的商家也非常厉害的,在当地黑白两道都有人,家 AK47十几把,惹恼了这种超级牛X的商家,后果也是非常紧急的,新商家或许会被纵火烧店,厂商下市场的业务经理或许会神秘失踪,有关部门可能对新商家一天检查十几次等等。当然了,还有的文明些的整法,比如该商家有肯定的行业影响力,或是我们的商家公司在当地有肯定的品牌影响力,这也会对厂商的市场运营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,与很多的不安全原因,这类也会致使厂商的市场运营本钱上升,还是要回到本钱这个原因上来。
本钱帐是核心,安全是次要原因,商家要想维持我们的厂家合作关系,不随意被厂商动刀子,最后势必是在这两个方面
当然了,当商家开始出现跟不上厂商进步速度,营业额增长缓慢的时候,厂商也有两种选择,一种是简单的大砍小,或是直接干掉换新的,第二种是尽可能帮助商家解决问题,提高其进步速度,以便跟上厂商的进步和对接。而不是直接舍弃,目前愈加多的厂商也都在对商家进行技术层面的帮扶,并且从常规的前台经营层面开始进步到后台管理层面,这也是大势所趋。不过,绝大部分的技术支持,形式上较为零散,缺少连续性,内容本身尚未形成体系,缺少高度,并且只不过集中在自己家里商品的销售层面,甚至还与销售营业额紧密挂钩,这让商家感觉到这类所谓的技术支持,还是厂商为了卖货而进行的配套工作而已,无论从看重程度还是消化吸收方面,其有效性势必是很有限的。
厂商自己也得要算算帐,帮助现有商家做提高,还是直接更换成新的商家,哪个才是将来厂家合作进步的指导思想。